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54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44 (第2/2页)

这样的大工程自然同样需要大量的钢铁。而钢铁一方面是这个年代最重要的基础工业产品,另一方面工业建设本身也需要大量的钢铁,在国内新建的钢铁厂完全形成产能之前,除了进口也实在是没有别的方法了。

为此中国政府甚至向日本大量出口铁矿石。并同意朝鲜也向日本出口。以便利用日本的钢铁产能为国内建设服务,仅仅1941年这一年间中国便从日本进口了500多万吨粗钢和钢材(没用掉的部分是留作战略储备),话说日本的粗钢年产量能够突破1500万吨大关,与来自中国的大笔订单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过日本政府也知道这种好事持续不了多久。要不然也不必冒险偷袭珍珠港了。

正因为可以通过进口救急。而且现在手上也有硬通货和能够卖得出去的商品,中国现在基建的力度远比历史上的建国初期大得多,被认为是重中之重的兰新铁路于1941年的10月初全线贯通。而洛阳-西安、乌鲁木齐-博乐的铁路则竣工得更早,第二欧亚大陆桥也因此提前建成。除此之外,中国境内还有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焦枝线(焦作经洛阳到湖北省枝城)和太洛线(太原—洛阳)五条铁路干线同时在建,而在河南境内,还有多条短程铁路陆续建成,正朝着“县县通铁路”的目标大步迈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初阎锡山留下的烂摊子——窄轨的同蒲线等山西铁路也先后开始了改造,而且本着一劳永逸的想法,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部并不满足于只是将窄轨改为标准轨距,而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将这些老铁路改造成为一条条电气化的双线电气化铁路。不过尽管如此,山西铁路当中最先开始改造的同蒲线也成不了中国第一条这样的现代化铁路,太原—洛阳的这条线路虽然是新建的铁路,但因为更受中央重视,完工得还要稍早一点……

随着这些铁路的修建,原本仅有三座大桥的黄河干道上如雨后春笋一样立起了多座钢铁桥梁,包括尚在建设中的那些以及公路大桥,总数不下10座。而长江虽然水量和宽度都比黄河大得多,但武汉长江大桥与南京长江大桥如今也都已经开始了建设……

比起铁路,公路的建设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在“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激励下,地方政府与广大群众纷纷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了公路的建设中去,成果甚至比铁路的建设还大。与之有些相似的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如果统计一下总的土石方工程量,却要远远比黄河上那几座在建的大坝恐怖得多,胡卫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不禁再次心生感叹,在基础薄弱的现在,计划经济确实有着无以伦比的优越性,这些人工投入极多、回报却相对较慢的工程如果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做,别说是现在的中国政府了,就算是21世纪已经是世界头号工业国的中国,政府也根本负担不起……

此外。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能源问题同样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优势资源煤炭的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六位(注1),有力地保障了1941年总发电量600亿度的目标顺利达成,而蜂窝煤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推广也大大节约了能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