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63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34 (第1/2页)

    的工业体系依然能够正常运转(临时改用国内的铁矿石也至少能有1/3的产量,其他钢企再努力增产一点,虽然还是会有损失,但却完全可以减小到中国能够承受的程度。),可以说是实现了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虽然由于成本较高的缘故,空运对经济的意义远不如海运和陆运,但机场对于国防而言却意义重大,而飞机再好、没有机场也是不行的,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里中央给全国各省市都下达了死命令,要求每个省都至少要建好一座能够满足dc-3客机起降需要的大型正规机场,这些机场平时作为民用,一旦战争爆发则可立即转为军用,每个机场都能容纳至少两三百架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对于目前仅有几千架飞机的中国空军来说,这已经完全够用了。

第七百三十八章边疆开发

1942年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确实较慢,但是必须说明的是,1942年中国工业增长率偏低指的只是产值增长率偏低,但这是因为中原旱灾等种种外部因素造成的,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具实际意义的产能,则较前一年有了巨大的增长,这就为之后两年中国工业的爆发性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即使是工业产量,也有一些地区和部门持续了高速发展,前者主要是新疆、西藏这两个省,发展快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投资大、另一方面本身基数低,发展想不快都难。

其中新疆省发展速度最快,则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大量高素质移民的涌入,1942年新疆的人口较前一年猛增了15%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移民,而且还大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这工作的人一多,工业产量自然猛增(当然是在工业岗位足够的前提下,不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要投资足够,这一点就毋须担心。),再考虑到这些移民的文化素质较高、连带着劳动生产率也相对更高,对新疆经济的促进作用就更加明显。

西北局书记胡卫东甚至认为,即使新疆经济实质上没有任何进步,光是这些移民的涌入就能提供20%以上的总量增长率,这还是考虑到了移民刚来需要适应,以及搬迁过程中浪费的时间,否则恐怕30%都是有的。只是这种“增长”对于全局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反而是人口迁移在国防安全等其他方面的益处更大。所以胡卫东不但没有因为数据上极其夸张的增长率而表扬新疆的地方干部,反而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如果只算比例的话,西藏人口的增加速度并不比新疆慢,只是由于到西藏的以科研人员为主,从事生产的人数不多,而且大多只是流动人口,并非到西藏定居,加之现在的中国经济数据里又没有gdp这个概念,所以对西藏经济数据的贡献自然不能与新疆的那些移民相比。

但是他们的到来还是大大改变了西藏的面貌。在解放前。藏民普遍以晒干的牛马粪作为主要的燃料,而现在不过短短几年,西藏境内超过8成的家庭都已经用上了太阳灶,尽管都是成本极低、而且技术含量也不算高的箱式太阳灶。这种连速成技工和小企业都可以大量生产的太阳灶因为温度较低的缘故。往往只能满足有限的炊事要求。而严重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但在日照极其强烈、而且晴好天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