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63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33 (第1/2页)

    不错了,超级大国根本别想;英国彻底残了,战后十年内就会彻底沦为二流国家吧。这么发展下去,中国也有希望分一杯羹了,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咱们的国力每强盛一点,将来都会更多一点胜算……”,身在西北某个秘密研究所的胡卫东看过了最新的情报后暗自想道。

与那些卷入大战的列强相比,能够享受和平的中国人民无疑幸福了许多,然而全国上下都不敢有半点松懈,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告诉大家一个真理,只是自身实力强了,才能真正确保和平。因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都以高涨的热情投入了生产建设中去,虽然作为过来人的胡卫东知道这种热情不可能持续太久,但是利用好的话,还是可以在至少十年时间里大大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对于最多几年后就要参加的二战收官会很重要。

尽管如此,1942年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最慢的一年,工业的增长率也仅有11%,令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只能继续排在因为大面积扩张而实力大增的日本后面。这首先是因为1942年的大旱灾,不但导致作为中国头号粮仓的河南大面积减产,还因为挤占了工业用水,导致中国最重要的中原工业区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1941年的教训,太祖特别指示要尽快提高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国产化率。严格来说,以中国目前的工业基础,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毕竟国内技术工人的数量就那么点,科技专家就更少了;但是胡卫东却明白太祖的想法,那只是为了预防万一的考虑,所以无需考虑性能、质量等因素,将“有无”问题解决了就行,这样便不怕人家卡脖子了,而这种程度的国产化,中国的工人还是有能力实现的……

第七百三十七章天堑变通途

但这就像历史上的“大三线建设”一样,不可避免地拖了经济和工业增长率的后腿,因此数据上没那么好看,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胡卫东的估计,这项工作要想基本完成,最快也要到1943年底,那时中国才能完全安心搞工业,不必再因为1941年的教训而杯弓蛇影。

尽管如此,1942年中国的经济建设依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农业方面,虽然至关重要的中原地区大面积减产,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步完成,这一年总全国范围来说,中国的自然灾害还不算特别严重。再加上化肥的产量的继续增加和更广泛的应用,1942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依然较前一年有所增长,中原地区的困难与其说是粮食不足、不如说是运力不足。因此之后中国政府对交通建设愈发重视起来,除了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大力建设的铁路和干线公路,为了充分调动民间力量而发起的“村村通公路”运动也开始在全国各地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比起道路,1942年中国桥梁建设的进步更是有目共睹,就在这一年,长江干流上终于出现了第一座连接南北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全长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