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50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06 (第2/2页)

依次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燃气涡轮研究所的两大主要课题(喷气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比不上火箭、核工程之类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因此暂时只被定为一级,直到后来中国的国力持续增强,有了更多的科研经费下拨,燃气涡轮研究所才被提升为特级研究所。不过钱的因素只是一个方面,吴仲华等人的出色工作才是中央对其愈发看重的关键,毕竟喷气式发动机固然重要,但毕竟不像两弹一星那样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得尽快搞出成果,因此分管科技工作的胡卫东只有看到成果、认为这个研究所值得加大投入,才会对其更加重视……

注2:当初弗兰克。惠特尔接受胡卫东邀请来华,纯粹是因为在英国没经费继续研究了,而当时国内急需科技人才,胡卫东并没有挑三拣四的余地,只要人家愿意认真工作,一点闷气他还是能够忍受的,但当他因为中英交战的缘故而怠工渎职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胡卫东的底线。

第五百九十二章喷气发动机(下)

不过中国航空工业的底子毕竟还是太薄了一些,就算已经有了合格的喷气发动机,想要造出符合要求的喷气式飞机并实现量产,所需花费的时间也肯定要比历史上的美国和苏联长得多,何况燃气涡轮研究所现在还只是搞出了一台试验性的样机而已,距离工业化批量生产还差得很远。好在胡卫东脑中还有一些后世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经典设计可供参考,多少可以缩短一点研发所需的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燃气轮机的研发进度也同样很快,以致于胡卫东甚至乐观地认为在三年之内就可以试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燃气轮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很多方面都与喷气发动机有共通之处的关系,吴仲华并未因此影响对喷气发动机的研发,甚至还有所促进。类似的例子在中国的主要科研机构中不胜枚举,在并行工程学的指导下,每一个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价值都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大大弥补了中国缺乏高端科技人才的软肋。

而且那些普遍还很年轻的科技人才在被委以重任后,成长的速度也快得惊人,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其实科学家、特别是应用科学家之间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区别只是极少数人获得了合适而且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大多数人没这个机会罢了。”。历史上老蒋逃往台湾的时候,出国的那些不算。剩下的华夏科技人才当中差不多是大陆与台湾各得一半,但最后留在大陆的那些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却远非台湾可比,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高端的科技人才容易解决,毕竟需要的数量本就不多,但普通技师、高级技工乃至于熟练的普通技术工人的巨大缺口却没有这么容易解决,正是出于这方面的顾虑,当初赤色党中央才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引进那上百万捷克工人,再加上苏德两国派来、以及二战之前胡卫东设法从西方聘来的总数多达七八万人(注1)的专家与技工作为骨干,也正是有了这么多高素质的熟练工人,这个时空的中国工业化速度比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都要快了一倍还多。1941年时中国就已经建成了全面而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几乎所有类别的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