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44 (第1/2页)
越加富庶,米价上涨,不该吗?”他们大部分是官宦子弟,不知油米盐贵,对其中的变化自然不能理解,甚至对米的价格都没有多大概念。哪怕是像梁仲彦这样的寒门子弟,米也是轮不到他cao心的。宋问:“假使价格是自由变动的,那么它发生轻微波动才是正常的,可我几乎找不到它的调整点。”这不像一副股线图,它没有一般股线图的特点。宋问道:“一路冲高,趋势明显,几乎没有回调的时候。虽然它涨的速度不算快,幅度却很稳当。为什么呢?”孟为猜测道:“大概是……长安人多了,行情好了?”赵恒道:“说涨,可学生看着也不算很高啊?”宋问摇头道:“不对,影响大米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合不合理,不是看它高不高,而是看它的原因。”宋问给众人讲道:“其中一个重要的是产量。长安人多了,米就不够了吗?不,近几年来,长安近郊开荒屯田,产量高了不少。还有外地运米进来,绝没有说米不够的说法。”“另外一个重要的,是朝廷的政策。”宋问道,“近三年来,风调雨顺,朝廷不仅没有增收税赋,甚至还稍稍的减了,因为朝廷也有钱了。可就是这样,米价竟然涨了!”经济水平提高,米价应当是会降的。价格够低,温饱的人越多,国家才显得富庶。就唐朝来讲,贞观之治后,粮价一路从斗十五钱,跌至斗二钱。封泰山后,京城粮价最低甚至跌至只需不到二十文。彼时盛传“天下无贵物”。安史之乱后,粮价重新开始上涨。而且古代的粮价一般不会太高,只有在什么灾害的时候,米价才会腾飞。贵的粮价,可以涨到上百钱一斗。米价波动幅度很大,是衡量百姓生活水平的一大标准。大梁已经和平了那么多年,年月又好,经济发展一直很稳定。这里又是京城,米价还居高不下,就有点不大正常。梁仲彦:“所以先生觉得?”宋问煞有其事的点头道:“我怀疑有人在蓄意哄抬米价。这人一定是个知情人,做的如此不显山漏水,水平一定不简单。”众生忽然低下头,憋笑。宋问瞪眼。什么意思?梁仲彦道:“先生多虑了吧?学生家境不算非常好,可这粮价,不觉得有多贵,还是负担的起的。”“我说了,这跟贵不贵无关,看的是合理不合理!”宋问拍桌道,“它没有涨的理由,可它还是涨了,我钱塘都没有这样的事啊!”林唯衍附议道:“我在外游历的时候,米价确实是年年愈低的。”宋问拍手:“看!听!”孟为指着道:“可是先生,京城不一样嘛。您凭这一幅什么也看不明白的画,就能推测出来了?”赵恒:“先生,您开天眼了不成?”梁仲彦:“不是学生不相信先生,只是……单看这几样数字,先生就觉得有人在哄抬米价,偏颇了些吧?”冯文述道:“先生,您是不是近日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