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90 (第1/2页)
出好片子,作品质量由此开始不断下滑,后来更是出现了类似抗日神剧这种侮辱群众智商的垃圾,偏偏它们虽然收视率不高。但胜在成本极低(都是对话能不低吗?),利润率因此居然还很不错,所以一方面观众将其骂得狗血喷头,另一方面却不断有类似的作品开拍……但是历史上新中国的前30年里文艺作品平均质量极好的同时,全国群众对于文艺作品的需要却根本没有得到满足。以致于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国外的垃圾影视片引进后都能大受欢迎,群众的饥渴可见一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其实很简单,前30年里虽然精品率奇高,但是过于强调质量,导致数量严重不足。例如历史上只拍了25集的老居然花掉了6年时间,而那时已经是改革开放之后了。数量少是一方面,类型偏少则是另一方面,就算再怎么好看,同类型的作品反复欣赏,也总会审美疲劳的……因此胡卫东的意见很简单。就是在尽量保证文艺作品质量的前提下,想办法增加产量和多样性。具体的做法则是将文艺作品分为两类,弘扬主旋律的和根据四大名著等经典改编的那些作品要走精品路线,审批的标准要尽可能地严格,以免变成“一粉胜十黑”或者侮辱经典,其余的则以市场化为方向,审批时可以相对放松一些。以加快文艺作品的出品速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艺作品数量和类型上的需求……不过,深知历史的胡卫东还是给后者制定了几条红线,如宣扬奴才文化的作品审批不得通过等等,以防这个时空日后出现历史上后世辫子戏铺天盖地的不正常现象,这些都深受太祖的赞赏。分歧自然也有,但因为胡卫东遇到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时都会立即向中央请示,所以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反正他只是暂时帮忙管一下而已,只要没犯严重错误。也没谁能够拿他怎么样……其实,如果严格来说,胡卫东对新中国电影事业最大的影响反倒要追溯到他暂时分管文化部之前。早在抗战末期,胡卫东就抽空写了一些电影剧本,让历史上经典的老电影、、、和提前问世。而且这些影片上映时抗战才刚刚结束不久,因此比历史上更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票房极其火爆,国营的电影制片厂藉此在建国初期就迅速夺取了市场的主导权,大大加强了赤色党的文化宣传工作,同时也对那些私营电影公司的经营造成了直接的冲击,由此推动了电影业的公私合营。此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为了激励军民与日本战斗到底,特别从中国引进了这五部电影,结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使得李向阳等电影人物的英雄形象传到了大洋彼岸,甚至还获得了1943年就提前设立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值得一提的是,胡卫东虽然主张文化产业要置于党和政的监管之下,却又反对管得过严,为此他劝太祖说:“人类是有逆反心理的,而且同类型的文艺作品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如果我们的文艺作品全是弘扬主旋律的,一方面它们的宣传效果会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群众只会越来越想要看我们不准发行的作品,到时候敌对势力藉此捣鬼,后果就会很严重。相反,我们如果允许部分三观不正的作品在国内发行,群众们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