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58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82 (第2/2页)

高的项目上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甚至可以向日本大量出口产品。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适应中国国情、也同样适合日本农村使用的手扶拖拉机等小型农机具,日本一方面积极进行仿制,另一方面也大量直接进口以弥补国内产能的不足(主要军工占用得太多),从而明显提升了日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并因此大大缓解了日本人力资源的短缺。

其实,以日本7000多万的人口,少掉300万青壮劳动力本来就不该造成如今那么大的影响,日本的人力资源并不是绝对不足,而只是相对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国内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业生产还以畜力和人力为主,因而必须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手扶拖拉机等小型农机具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幅度虽然远不如美苏那样的大型农业机械,但依然远比畜力和人力强得多,若能在日本推广普及,足以让日本政府获得500万以上的富余青壮人口,其中的一大半都可以征召入伍……

当然,想要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但日本想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比起中国还是容易得多,因为他们早在30年前就已经普及了基本教育,所以农民学起现代农机具的cao作毫无难度,而中国的农民当中文盲占了九成以上,想要训练出足够的农机手可就没这么容易了。此外,随着米纳斯油田和炼油厂的迅速重建,之前一直困扰日本农业机械化的燃油问题也不再需要过分担心,而且这样还可以顺便解决多余燃油的销售问题……

日本如果真将军队扩编到几百万,无疑会对中国构成不小的威胁,但以中国的农机具产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全满足日本的需要,同时日本的农机手培训也毕竟需要一些时间,因此日本富余的青壮人口将会是逐步解放出来,而在太平洋战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下,他们只会被日本政府陆续投入那个无底洞,而根本没有机会多到能够对中国产生重大威胁……

最后的交流对轴心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但中国能做的也就到此为止了,此后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全面转向国内,而1942年遭遇的挑战也确实比前一年更大……

第六百七十九章大旱灾

首先是1942年的大旱灾如期到来,虽然因为花园口决堤没有发生的关系令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比历史同期要好得多,而河南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加之黄河上游建成了的盐锅峡水库适时向下游放水救急,同时从中央到河南各级政府,都将抗旱救灾放到了第一位,将旱灾、尤其是其后的蝗灾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而且也没有战争的干扰,因而这次大旱灾并远没有造成历史上那么大的危害(历史上影响到了好几个省,光河南就饿死了300多万人。),但还是造成河南超过七成的农田减产,更有部分耕地绝收,同时因为优先向农业部门供水,1941年工业产值占到全国三成以上的中原工业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1940年中原粮食大丰收的时候,太祖、张浩和胡卫东三人坚持“备战备荒”和“以粮为纲”的方针不动摇,压下了很多同志“敞开肚皮吃饭”和“增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意见,当时不少人都认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