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57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79 (第2/2页)

不了进攻新西兰的决心……

侵华的失败令日本永久性地损失了200万青壮,即使之后休养生息了三年,日本也远没有完全恢复元气;此外战后中国政府一直在从日本引进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加上一直没被中国政府释放(理由好找得很,以日本侵华时犯下的累累罪行,不杀就已经算是便宜了。)的部分日本战俘,到1942年6月的时候,总数已经不下百万,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同样是青壮年,使得日本国内青壮劳力更加缺乏。

由于这些不利因素,即便这几年里因为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飞速进步,日本的工业劳动生产率较之全面侵华之前已经翻了一番还多,现在的日本能够动员入伍的青壮人口也很难超过100万。这还是将中日停战时选择加入日本的那些朝鲜人与台湾人都算进去的结果……

早在珍珠港事变之前,日本政府就已经秘密开始了战争动员,珍珠港事变后更是立即开始了全民总动员,但即使如此,1942年6月的时候日本重建不久的新陆军也仅有11个师团,总兵力大约30万人,加上海军扩编到20万人的陆战队,总共仅有50万的地面部队。而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他们需要守卫的地盘越来越大,光是这一点就需要至少二三十万人。然后本土和朝鲜也总得留兵吧?即使目前日中关系还算不错。日本政府也不敢对华不设防,因此怎么也得留下十几万人,于是日本现在可以用于进攻的地面部队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0万人。

而区区10万地面部队,即使能够勉强拿下新西兰。也必定伤亡过半。到时候日本还拿什么去进攻澳大利亚?要知道澳大利亚的盟军总数已经多达30万。就算因为海路不太通畅而缺乏充分(只是相对不足,并非绝对不足。)的补给,也绝不是几万日军残兵可以打败的……

说到底。山口多闻苦恼的根源还是日本人力资源的枯竭,如果日本能像美国那样毫不费劲地扩编出几百万军队,那么一切问题就都不存在了。但令山口多闻意外的是,盟军在另一条战线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却反而解了日本的这一困境……

1942年6月21日,最后一座印共控制下的城市被英印军攻克,印共亲苏派坚持的“城市中心论”至此彻底宣告破产,虽然少数毛派人士退入山区坚持斗争,但因为之前一直受到排挤的缘故,他们的实力非常有限,又没有太祖那样能够力挽狂澜的英明领袖,能在英印军队不断的围剿下生存就已经殊为不易、更不要说是将根据地武装发展壮大了,而当初某些过激的政策导致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高种姓知识分子的支持,也是印共(毛)成不了气候的重要原因。

当然,如果背后有大国支持,他们或许还是有可能搞些风浪起来的,但苏联不可能当冤大头支持即便成功也只会成为中国赤色党第二的印共(毛),而中国政府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国内建设,何况还有着中英和约的限制,不会无谓地得罪盟国并背上不守信义的恶名,因此印共(毛)虽然浴血奋战,但始终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印度的全境“光复”对于这一年来连遭败绩的盟国来说不失为一针强心剂,首先他们可以重新获得印度丰富的资源和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