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570 (第2/2页)
经济就要崩溃,对外自然就硬不起来了。),但为了国防安全或者别的考虑而完全忽视经济效益更不可取,因为这是极大的浪费,毕竟现在的中国可没美国那么雄厚的本钱,在这些矛盾中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才是正确的做法。而在只交给伟人、周公等少数几位中央领导看过的一份秘密报告中,胡卫东还展望了未来热核武器(氢弹)恐怖的威力与远程弹道导弹防不胜防的特点,并指出这两样武器被世界主要强国掌握后,将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恐怖的核平衡,从而为世界主要强国带来长期的和平,到那个时候,国防安全的重要性肯定就会相对下降了。而且在核战争的背景下,类似大型水坝这种遭到攻击后会酿成可怕后果的设施,只需要提高要求,令其达到“非核弹不能毁”的坚固程度,别为了省钱造那种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弱点的拱形水坝,到时候就不再是国防安全的隐患,因为若是敌国敢于用核武器攻击大型水坝,那就意味着一场核大战的爆发,在双方核弹数量都足以“确保毁灭”的前提下,被洪水洗地与被核弹洗地,又有多大差别,何必多此一举呢?或者换句话说,即使多此一举了,反正都是同归于尽,又有什么差别呢?第六百六十五章得失之间而胡卫东所谓“狭义”的“人民战争”即是大多数同志原来理解的“人民战争”概念,指的是战争中的具体策略,胡卫东的认识是通过广泛的敌后游击战增大侵略军的统治成本,并想尽办法减少其从占领区获得的收益(发展敌后根据地和侵略军抢地盘就是这个目的),让侵略者对那些土地的占领得不偿失,时间越长、占地越多,蒙受的损失就越大。而且在此过程中被侵略国无论是主力部队、游击队还是民众都得到了锻炼而变得更加强大,侵略军的实力则不断损耗,双方实力的对比此消彼长,就为决战和反攻创造了条件。这种狭义的“人民战争”表面上确实与解放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为若是中国的正规军足够强大,那么根本就不会有大片国土沦陷,这种立足于本土防御的战争策略自然也就没什么意义了。但是胡卫东却认为,以中国薄弱的底子,就算发展得再怎么顺利,也绝不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而即使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也不代表着中国的国力就已经是世界第一(其实现在的中国工业总产值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而且超过美国一大截,有哪个认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了?),因为整体工业化水平要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要再过一两代人的时间,再加上战争本身极具偶然性。即使国力占优,初期遇挫而失地千里也是很常见的事,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本土防御的工作始终不能放松,而“人民战争”也依旧重要,当然地位还是会有所下降的……说到底,“人民战争”是为类似抗战时的中国这样贫弱(强国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价值相对有限,不用也未必打不赢侵略者。)但却人口众多(相对于侵略国来说)的大国量身定做的防御性战争策略,本来就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如果是人口稀少的小国。采用这个策略反而可能遭受彻底灭族的大祸。除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