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人写作的GB四爱小说声明(持续更新)_在本作者的创作中的生育与冠姓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在本作者的创作中的生育与冠姓权 (第2/2页)

如何被标记,谁的意志被书写进这个孩子的身份里。

    如果一个社会默认孩子必须随父姓,而母亲的意见不被考虑,甚至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那这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权力问题。这意味着,在这个家庭里,父亲的权力被默认是“无需讨论、无需协商、无需争取”的,而母亲的决定权则被削弱甚至彻底无视。

    但如果冠姓权真正做到平等,那孩子的姓氏就应该由母亲和父亲共同决定,甚至应该以谁在这个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实际责任,谁对这个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作为权力的衡量标准,而不是由血缘关系的“传统”来一刀切。因为孩子的姓氏并不仅仅是一个标签,而是对家庭权力结构的最直白呈现。

    孩子随父姓不等于家庭的核心是以男性姓氏作为传承。

    许多人认为,孩子随父姓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文化传承以男性为中心,但这其实是对“姓氏”的刻板理解。姓氏只是一个符号,而家庭的核心从来都是由真正掌控家庭运作、主导家庭资源分配的人决定的,而这个人通常是母亲。

    孩子随父姓,并不意味着家庭的文化和价值观是由父系传承的。相反,在许多母亲主导的家庭里,孩子的姓氏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符号,而整个家庭的运作方式、家庭的决策权、孩子的教育方式,乃至孩子对“家”的认知,依然完全由母亲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随父姓的意义,可能仅仅是母亲对这个孩子血统的标注——她选择让孩子随父姓,并不是因为这个姓氏本身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是她愿意以此来标注:“这个孩子是某个男人的种。”

    (如果你放眼自然界,看看其他的哺乳动物、甚至部分非哺乳动物,就会发现幼崽总是紧紧贴着母亲。所以我们通常会很容易得知孩子的母亲是谁,并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谁。这时候把那个男人的姓给孩子,是一种标注孩子的父亲是谁的做法。)

    但这个标记并不代表权力的归属。姓氏依旧可以是母亲为了某种现实需求、社会认同、甚至是便利性所做出的决策,但真正决定这个家庭如何运转的,依旧是母亲的需求,而不是父亲的姓。

    一个家,归根结底是由谁在主导、谁在影响、谁在塑造,而不是一个姓氏决定的。孩子随父姓,可以是母亲给予父亲的某种象征性认同,也可以是她在社会规则下做出的顺水推舟的决定,但这不代表这个家庭是以男性为核心运行的。最终,家以谁的意志为重,谁的需求优先,谁的决定能影响全局,才是真正的家庭核心所在。

    所以,姓氏只是母亲给予父亲的“孩子的血统标记”,但家庭运作的规则依旧由母亲制定。姓可以是父亲的,但权力依旧是母亲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